中国科技发展史作者,中国科技发展史作者简介

0 2023-12-29 11:28:34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科技发展史作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科技发展史作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邓稼先课文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中国科技发展史作者,中国科技发展史作者简介

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感想?

中国的古代科技起步早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曾经达到的高度,也非现时所能想象。但却最终衰落。及至今日,但凡说新科技和创新,几乎唯国外论。几乎唯洋人论。痛需思痛。凡事皆有源头。中国科技发展史几乎可以认为是一部悲剧史。每当你在历史书上看到一个伟大前人留下的辉煌,势必让你对今时今日科技的落后而感到耻辱。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此悲剧?

在下以为是源自于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匹配。而最终使中华文明的科技之光最终归于暗灭。中华文明的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始终都没有协调过。所以我们在看历史书时才会发现这样那样的不和谐与矛盾。往往,某年月日中华某位伟大发明家发明了什么,则此新发明创造最终都归于官办,用于皇家。皇家则谨守中华文化的精髓-----所谓国之利器不示于人-----将所有的创新加以雪藏。待到一代帝王被打倒,或是仅凭皇家已无法满足需要的时候,国之利器才示于人。而此时,所谓的利器除了在艺术方面得以发扬发展,在工艺方面往往又要受到官办经营的更多限制。于是技术与科研的进一步创新就止于此了。所以中国人发明的了火药,也能制造火铳,但是火枪的发展绝无法超越西方。而火药流入民间,最终也只能成为各种烟花爆竹的创作要素,而不是富国强兵的前提条件。

即使今日也是如此。科技的发展需与当时的文化,当时的政体,当时的社会环境完全统一才能形成最大的生产力。否之,则只能形成茶余饭后的消遣玩意。无法对民族腾飞,社会进步产生助力。英格兰借助纺织工艺的提升而一跃成为工业革命的引领者世界霸主,中国本掌握着世界武器发展史的命脉却最终成为了鞭炮礼花的第一生产国。这并非简单的国人不知上进,或祖宗的好逸恶劳。而是政体、文化、科研载体多个无法改变的历史环境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吾人为之兴叹,吾人亦为之感慨。虽时至今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已有三十余年,而真正能与之匹配的政体,文化等诸多配件吾人又能从何而得?乃何,乃何~!

十大科技之父?

李四光一地质之父、钱学森一导弹之父、钱三强一原子弹之父、袁隆平一杂交水稻之父、刘华清一航母之父、王选一激光照排之父、矛以升一现代桥梁之父、南仁东一天眼之父、詹天佑一现代铁路之父。

1李四光,地质学之父。早期对蜓科化石及地层分层有细致研究,得出第四纪冰川存在的理论,并且还提出了地质学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还提出中国有石油这个认识,为中国石油工作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也被称为“中国石油之光”。

2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我国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第一颗氢弹、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都离不开钱学森,同时还参与研制近程导弹和中程导弹。除此之外在应用力学、物理力学、工程控制论、航天与喷气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3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和“两系型”杂交水稻,并且提出和实践了“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并且取得重大成就。

4刘华清,航母之父。对于中国航母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另外对中国海军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所以还被称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

5王选,激光照排印刷之父。成功实现把汉字输入电脑,解决了印刷现代化的难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科技发展史作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科技发展史作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 科技发展的弊端英语,科技发展的弊端英语例子
下一篇: 中外科技发展史,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