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期科技发展史,我国早期科技发展史简述

0 2024-04-14 13:43:51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我国早期科技发展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我国早期科技发展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最早的科幻故事是什么,它们从何而来?

20世纪,中国科幻的发展大致在时间上划分为两个时期,每一时期由一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所统治。第一时期起源于1902年,而第二时期起源于1979年。代表作家有星河、刘慈欣、王晋康等。当年,鲁迅在《月界旅行·辩言》中透露出非常欣赏西方的科学技术,希望能向国人广泛传播的态度。由于过分惧怕科学读物的文本在的中国读者中无法获得接受,鲁迅希望科幻小说这种载体,能以糖衣炮弹的方式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传达给国民。

我国早期科技发展史,我国早期科技发展史简述

科幻全称“科学幻想”,也可直译为科幻小说或者科幻故事,《辞海》上对科幻小说的定义是“依据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迹的新型小说。”我相信大家都对科幻有所了解,但科幻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我国最早的科幻故事又是什么呢?下面就听笔者娓娓道来。

我国最早的科幻故事应该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在此时期的一本名为《列子·汤问》的书中有一篇叫《偃师造人》的故事则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目前可考的称得上是最早的科幻故事。《偃师造人》的故事是这样的:周穆王西巡狩猎的时候,在回来的途中有人向周穆王推荐了一名叫偃师的工人。周穆王问偃师:“若有何能?”偃师告诉周穆王自己造了一件东西,周穆王便吩咐他第二天带来让他看看。

第二天,偃师带了一个人来,周穆王问他带来的是何人。偃师说是他自己造的“倡者”,只见这个“倡者”“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在场的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个真人。后来偃师将“倡者”散剖以后大家才知道,这个“倡者”的肝、胆、心、肺、脾、肾、肠、胃,筋骨、支节、皮毛、齿发,都是由革、木、胶、漆、白、黑、丹、青这些所构成。

这个故事是目前中国的较早的科幻故事,并且是与现在的科幻故事中的机器人题材十分相近。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故事也常常被提及,比如“鲁班造木鸟”,《墨子·鲁问篇》中写道:“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还有唐王贞范所著的《洞天集》中所描述的: “严遵仙槎,唐置之于麟德殿,长五十余尺,声如铜铁,坚而不蠹,李德裕截细枝尺余,刻为遵像,往往飞来复去,广明以来失之,槎亦飞去。”如果除去神仙方术的色彩,这个关于仙槎的描写其实与现在的飞碟相差无几。

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科技的局限,中国古代的科幻故事当然不可能使用现代人的词汇,如激光、全息摄影、机器人、飞碟、外星人等。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人在幻想这些事物时,全都是建立在他们所熟知的事物的基础上。因此所取得名字也都是在他们所惯用的词汇范围,如望远镜叫宝镜;飞碟叫做仙槎、明珠、火球;外星人,叫做羽人、鬼怪、神仙;而机器人则被叫木偶人、傀儡、铁冠人。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所写就的科幻故事也越来越具有创造性和吸引力,其中创造的人物也比古人那些科幻故事更为异想天开。但笔者认为,科幻是不分时间和空间的,虽然古代的科幻故事在现在的科幻故事面前只是小巫见大巫。并且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可能还不能将其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幻故事,但站在当时的背景下,至少这些故事可以被当作是那个时代的科幻故事。

嫦娥奔月。

嫦娥吃了某种神药然后就能飞起来,甚至能飞到月球。

偃师造人。

偃师献给周穆王一个比起现代机械人还要出色的偶人,就是现代人所称得机器人。那机器人能前进、后退、前俯、后仰,动作和真人无一不像,能唱歌能跳舞,甚至能抛媚眼,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扁鹊换心。

神医扁鹊将鲁国公扈和赵国齐婴两个人换了心。换了心后的两个人各自回家,形体已经不是原来的形体了,妻子和孩子都不能认出来。

以上这三类中国古代故事,算不算科幻故事?

最早的我觉得应该是盘古开天地了,早起的人们并没有什么科学知识但又对万物很好奇,比如植物怎么成长的,动物及人类从哪来,天空为什么经常有雷电等等!想到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由于当时的文明程度所限,加上当时人们对神的崇拜,理所当然的认为一定是一个有着通天彻地的大神分开了天与地,最后总于法力耗尽而亡。

我国还有哪些古代重要科技成就?

造纸术(东汉时代的蔡伦) 司南(中国汉代甚至战国时代)活字印刷术(毕升)雕版印刷术 火药 浑天仪 石氏星表《授时历》简仪 高表 候极仪 浑天象 玲珑仪 仰仪立运仪 证理仪 景符 窥己 日月食仪 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火箭(也叫飞火)


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由中国创造的。

说到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首推被西方广泛认可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能够将文字记录在轻薄、易带易储存的纸张之上,无疑保存了文明,传承了文明,沟通了文明,与此同一时期,西方人还将他们的文明记录在羊皮上。

活字印刷术,通过排列组合泥活字,描述千奇百怪的大千世界,相较于雕版印刷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指南针,如果没有指南针,远航的船只只能像屋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就不会有郑和七下西洋,就不会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火药,中国人更多用来制造绚丽的焰火,西方人将其用于火炮,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以上的四大发明被阿拉伯商人带到欧洲,面对中国人的这些发明,他们可能要惊掉下巴,在马可波罗眼里,那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过度。

除此以外,唐宋以前,中国的理工农医都远远的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九章算术,九九歌,周髀算经,圆周率,天工开物,齐名要术,农政全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中国的古人为人类在天文,地理,数学,农业,医学贡献了聪明才智,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遗憾的是元明清以来,由于随着中央集权,闭关锁国等诸多因素影响,再也没有出现领先世界影响世界的科技成果,也就是所谓的李约瑟之问。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国古代除了闻名世界的“指南针、造纸、火药、活字印刷”四大发明以外,还有发明的先进技术不胜枚举,重要的科技成就大体有如下几项。

曾侯乙编钟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曾侯乙编钟是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北宋苏颂和韩公廉在1092 年主持的水运仪象台。

它综合运用了水轮、漏壶、秤漏、连杆、齿轮传动、链传动、凸轮传动、筒车、浑象和浑仪等多种技术,借助水轮- 秤漏- 杆系擒纵机构控制水轮运转,集计时、演示和观测为一体,实际可称为一座小天文台,代表着中国古代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高水平。

苏颂在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开始设计,到元佑七年全部完成,整座仪器高约12米,宽约7米,是一座上狭下广、呈正方台形的木结构建筑。其中浑仪等为铜制。全台共分三隔。下隔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中隔是间密室,放置浑象。上隔是个板屋,中放浑仪。

动力系统的核心是枢轮和天柱,水能通过一级级的齿轮传递,分别用于带动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每到一定时刻,报时装置中的木人都会击鼓和指示时间。

水运仪象台建成约40年后,北宋灭亡,都城汴梁被金兵攻陷,水运仪象台也随之被毁。南宋时期,曾多次试图重建,但均以失败告终。

李约瑟(Joseph Needham)和王铃、普拉斯(DerekJ. Price)在1956 年《Nature》上发表《中国的天文时钟机构》,认为“中国天文时钟机构(clockwork)的传统和欧洲中世纪后期机械钟的祖先有更为密切的联系”。文章给出水运仪象台的机械传动图(下图),认为控制“枢轮”转动的机构是一种特殊擒纵机构。

现在,已经有很多机构开始复原这项发明。

1956 年,科学规划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召开研讨会,会议提出有必要复原北宋的水运仪象台。1957 年1 月中国科学院与文化部文物局指定王振铎负责复原工作。1958 年春,复原出1:5 的模型,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2000年以来,厦门同安的苏颂公园和开封博物馆也相继复原了1:1的模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我国早期科技发展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我国早期科技发展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 数字科技助力教育发展论文,数字科技助力教育发展论文怎么写
下一篇: 世界科技分几个领域发展,世界科技分几个领域发展的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